详情内容

书画复制:逼真程度相当“了得”

书画复制现如今的逼真程度可见了得,从装裱形式到纸张质地等均按原作制作,不仅使观众能观赏到经典作品的完全风貌,就连原作上的细微质地也可达到逼真的程度。记者 刘轩铭 摄

□艺报记者 王颖

“这画不是真迹,但限量复制、标有编码,并经过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惠泉本人授权。”家住工业园区的梅女士,指着在她办公室里悬挂的酷似真迹的重彩人物复制作品对记者说。

在书画艺术消费渐成气候的当今,艺术品原作动辄上万元的成交价格,却令绝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。随着一种全新的复制技术应运而生,如何让普通大众更亲近书画艺术,同时又规范书画复制市场,成为人们思考的新命题。

现实

复制品可达到98%还原度,80倍放大镜才可发现差异

国画复制

据轩铭斋书画复制企业负责人刘轩铭介绍,精仿书画复制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,以先进的微喷技术,取代传统印刷,复制成品绝无可视的网点。另外,采用手工宣纸或上等绢布等材质作为画面载体,全面还原原作风采,可达到98%的还原度,使用80倍放大镜才可看出与原作的差异。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师张迎春甚至表示,面对自己的画作的复制品时,自己都难以分辨。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,无论出于什么目的,书画复制技术被大量应用于市场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。

事实上,早期对书画作品的克隆,复制手段多停留在临摹阶段,费时费力,技术要求高且难以保证相似度。如今,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,从前条件苛刻的书画复制工作,今日只需不足百万元的投入,就可以流水线式生产出来,而且复制品的质量已经到了足以以假乱真的水平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北京本土已有五六家具有书画复制能力的单位,复制艺术品的产生,让普通大众能近距离接触文化精品,得到良好的美育机会,得到审美愉悦,提高生活质量,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,“精仿艺术品利用高科技手段,顶端的技术,能基本还原原作的风格样式,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精髓”。面对这一新兴产业在苏城的崛起,艺术家、商家和消费者都面临着一个抉择,或者说是对书画复制正本清源的一次交待。

担忧

版权纠纷或制约行业发展,已有复制品走向拍卖市场

面对汹涌而来的书画复制潮,艺术家们大多表示出谨慎的乐观。已经初步参与书画复制工作的张迎春表示,通过复制的技术让普通民众有机会接触近乎真迹的画作,不但是画作的艺术价值充分发挥,也给爱好者更多学习机会;艺术家的作品有机会走进平常百姓家,成为家中的艺术装饰,提升了民众的审美情趣;对于书画家自身,复制品流向市场同样起到了推广和宣传的作用,有利于构筑自己的社会名誉。

尽管如此,张迎春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书画复制产业的担忧,担忧的中心就是“版权”两字。首先,市场上的复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无法保证这些单位的复制工作都取得了画家本人的同意,即使是取得了复制版权的单位,如何保证其产品不会以假冒真走向拍卖市场?其次,在画家与复制机构达成协议后,复制机构的复制数量其实是不能被制约的,也就是说,在利益驱动下,复制机构能否履行承诺,把印刷数量控制在与画家的协定范围内,这对于复制机构是一个道德与良心的挑战。

其实上述问题并非杞人忧天,在中国画院副院长看来,如今市场上已经有少量复制品在以假冒真,进行拍卖等交易,不仅让消费者蒙受损失,也扰乱了书画市场。知情人透露,甚至还有一些画家使用自己画作的复制品参加展览,最后被展览方识破的事发生。

探索

“图书版”复制品极具竞争

力,花“小钱”赏杰作

轩铭画廊负责人刘轩铭介绍,书画复制并公开发行,是国际知名美术馆、博物馆的惯例。在国外,高档复制品和有限印刷品是一个很大的市场,而这个市场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,这主要和不少市民对复制品的不信任有关,而且博物馆、画廊的技术水平也是一个限制,复制品收藏市场要成长,还有不少经验要探索。

把书画复制技术推广到了图书出版的高度,出版社将于近日上架的《历代名帖宣纸高清大图》一书,称其为“书”也许不算精准,它其实是书法原作的整体复制品。刘轩铭表示,以图书出版方式销售书画复制品有极大优势,首先在价格方面尤具竞争力。出版社的介入可以很好地引导书画复制市场,让书画复制品价格更为合理,最终帮助普通民众得以花更少的钱,欣赏到书画杰作。如《历代名帖宣纸高清大图》上架后的售价只有38元每幅; 其次出版社获得当代艺术家的版权进行复制,如若以后出现盗版复制,出版社可以作为复制版权拥有方帮助艺术家进行责任追究,对于版权保护有很大的益处。

业内对复制书画市场的前景颇为看好,但相关人士也表示,复制书画要让消费者认同还需要时间。此外,国内目前还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,书画复制品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解决,还需要各方进一步探索。作为书画复制企业的一员,裘一峰说自己的复制工作都会是在取得版权的前提下进行的,其复制品上也会加上“一峰堂”标记与原作进行区分。

期待

藏家盼规范复制品交易,

目前只能靠合同约束

书画复制技术在北京的蓬勃发展,让长期从事书画收藏的叶鸿平“谈虎色变”。这位收藏界人士甚至颇为担心,大行其道的复制品对他的收藏产生了一定的威胁,即使是“大开门”的作品也得做到仔细再仔细,必须时刻擦亮眼睛提防高仿复制品在交易中的“鱼目混珠”。

面对种种担忧,北京大学法学院表示,在艺术品交易的特殊领域,现有法律法规是较难进行制约的,唯一能够干涉的便是书画家和复制者之间的合同履行,如复制的数量与尺幅,在合同上要有明确的条款约定,一旦复制者超出约定的范围,艺术家对于复制者的责任追究还是比较方便的。

轩铭君说,其实藏家还有一个设想,通过相关单位对书画复制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,如为每一幅书画复制品进行编号入档,做到复制一份记录一份,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查询到复制品是否收录归档。

新闻链接

真品与复制品 如何鉴别

在相关制度还未完善之前,叶鸿平给出了书画收藏中鉴别真品与复制品的要诀。首先,书画中的淡墨部分是否产生偏色,具体来说就是在用墨较淡的地方借助放大镜观察,复制品会呈现偏紫色的色彩颗粒;其次,复制品用墨较为浓重的部分,在阳光下会呈现出反光的效果,这也是复制品较为短板的地方;第三,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实用的一点,就是初涉收藏的朋友在收购字画前一定要勤于请教相关专家,虚心请教,理性消费。